欢迎您的光临!今天是
您现在的位置:气功网 >> 中国功夫 >> 太极拳 >>

顾留馨谈陈式太极拳的特点

浏览次数: 日期:2013-04-03 09:51
陈式自清初陈王廷造拳以来,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其拳,代有名手,并积累了一套锻炼方法,总结了一些锻炼要领。经五传至陈长兴时,产生陈式新架,随后又产生赵堡架,陈式就有了老架、新架、赵堡架之分,并代有名手。陈长兴祖父、父亲都是名手,长兴为陈氏老架名手,其子、孙、玄孙(发科等)也都是名手,六代相传,理精法密。发科老师去北京所传为陈式拳第一路及炮捶一路(现称陈式拳第二路)。第一路特点是:以柔为主,由松入柔,柔中寓刚;行气运劲,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,发劲为辅。质量惟柔软是求,柔软是化劲的基础,运用柔软以迎刚,可以化刚为乌有。初期动作力求缓徐,以揣摩行气运劲,全身内外一动全动的和谐协调,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。缠丝劲是粘化、牵动、进逼的核心,缠绕圆转,功深后能达到即化即打,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去的技术。发劲的运用,原则上是没有牵动对方则不发。缠丝劲的锻炼,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、似刚非刚、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。可以说陈式太极拳特点是:以缠丝劲为灵魂,以内劲为统驭,这是太极拳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。第一路是以身领手的动作为主,足随手运,动分(离心力)静合(向心力),不断变化,不断调和。技击性战略原则为以静制动、以柔克刚、后发先至。练拳速度快慢相间,一般约为8分钟练完一套拳。运动量可以调节,架子分高、中、低三种,可以分别适应于疗病保健、增强体质、学习技击的目的。过去,老师个别教学,一般教学方法是一开头就要求动作与呼吸行气结合。现在,在集体教学或看图解自学的情况下,应以先认真学会动作,明白其技击作用,才不至随便划弧,练糊涂拳。俟动作熟练后,再一个式子、一个式子地逐渐结合呼吸运气,以免顾此失彼,甚至练出偏差。
  第二路(炮捶)特点是:从松柔人手,刚中寓柔,以刚发为主。行气运劲,以缠丝劲锻炼为主,而刚发的动作较多,质量以刚强是求,刚强是克制柔弱之道。而至刚亦能克刚,故以刚中有柔,为克柔胜刚之道。刚遇至刚则刚坏,柔遇刚则折,隙匾乃见,是为我顺人背之关键。动作以迅速占势、占先,由迅速得以遇隙即击而不失其机,所谓“知几其神”。技击性战略原则为隙开则迅速占先,发则所当必靡、必摧。第二路有“窜蹦跳跃,腾挪闪展”的动作,又多发劲、震足,故速度较快,一般约为3分钟练完一套拳。由于速度快,爆发力强,原来不适宜于年老病弱者练习。近代经陈发科老师在北京授拳时,改进教学方法,对一般学习者,亦从松柔人手,以用意贯劲,代替发劲、震足,速度稍放慢而又快慢相间,故不独青少年爱习其拳,即老年爱好武技者亦能适应。
  这两套拳都是从松柔入手、积柔成刚、刚柔相济,从慢到快,快后复慢,又都是快慢相间,所以能适应推手的急应缓随。
  练意(心静用意)、练气(腹式逆呼吸法,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)、练身(攻防性动作的拳势)三者密切结合,是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。即使降低其运动量,以适应年老、体弱、有病者锻炼,但仍须保持练意、练气、练身三结合的锻炼原则,以期能达到转弱为强、提高锻炼效果的目的.

所属类别: 信息之窗

该资讯的关键词为:

===返回文章目录===